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社重庆11月10日电 (记者 钟旖)记者10日从正在重庆举行的“第九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地区巴蜀文明进程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上获悉,随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持续推进,重庆考古巴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燕妮介绍,巴文化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来,在几代学者的努力下,相关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围绕“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了课题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随着江津梧桐土、涪陵小田溪、九龙坡冬笋坝、合川张家院子、武隆生基坪、武隆关口一号墓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课题组对巴文化的概念、研究方法、早期巴文化的文明形态、晚期巴文化、山地城市先秦时期聚落分布等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
比如,在合川张家院子遗址,考古清理出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巴文化遗存,出土了陶器、瓷器、石器和铜钱等各类器物,填补了嘉陵江中下游巴文化分布的空白。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重庆考古秉承多学科合作理念,将科技考古与考古发掘研究相结合,在动植物考古、残留物分析、微痕分析、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为研究古代巴人宗教信仰、生业模式、聚落分布等提供数据支撑。例如,在涪陵小田溪遗址出土人骨中获取了线粒体DNA、核DNA,为建立重庆地区古人类基因库,探讨巴人族群构成及迁徙路线,开展后续人群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多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巴文化具有不稳定性、迁移性和多中心等特征。基于前述特点,课题组认为,需重新界定巴文化概念,将其从传统的族群认定中解放,以文化属性和考古学证据为基础重构巴文化的理解;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可遵循“由近及远、追末溯本”的方法,从晚期巴文化入手梳理早期巴文化内涵及源头,从而进一步建立较完备的巴文化研究体系。(完) 【编辑:付子豪】 新闻结尾
后无来者是什么生肖,结果马上揭晓落实的相关文章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辽宁省推介会在沈阳举办的相关文章
云南侨界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典诵读会
坚定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天津市首届中医文化市集启动 展现天津中医药文化底蕴
国足世预赛被逆转 1比3不敌澳大利亚
(寻味中华丨饮食)湘菜经典红烧肉,火候足时它自美
首届上海国际马文化周启幕 中国内地将首次举行欧洲马匹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