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网上海11月19日电 (谢梦圆)土木工程技术创新与智能建造学术研讨会18日至19日在沪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盾构/TBM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市场,2023年生产数量达661台。中国盾构/TBM装备已经出口海外约40个国家和地区,设备多项性能在海外客户评价中名列前茅。
隧道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盾构/TBM法作为高度机械化的隧道施工方法,相较其他隧道施工方法具有安全、优质、高效的特点。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中国隧道行业走向国外,中国盾构/TBM也在世界舞台得以展现。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隧道工程采用盾构/TBM法修建的占比不足15%,提升空间巨大,隧道智能建造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兴技术助力下,中国从“智能感知、智能设计、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安装、智能构筑、智能环控、智能运输、智能管控”九大方面,逐步形成了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整体架构和技术体系。九大智能成果在沪杭客专公司建设、中铁隧道局施工的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项目中实现常态化现场应用。
这样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蓝皮书显示,1965年中国制造出第一台盾构/TBM。1985年,中国首次引进美国制造的开敞式盾构/TBM,开启了中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装备引进。2007年,中国与法国开展装备联合研制,初步掌握了大直径泥水盾构制造技术。直到2008年研制国产首台复合盾构“中铁一号”,才拉开国产盾构的序幕。而后,中国盾构/TBM装备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当前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技术虽已形成了体系,但参建各方针对隧道智能建造技术研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仍然存在设计与施工协同不足、技术创新深度与成效受限的问题。下一步,应成立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创新联盟,促进智能建造技术发展进步。(完) 【编辑:刘阳禾】 新闻结尾
好高惊远,大地任闯,只怕高处不胜寒代表什么生肖,谜底即将到来落实的相关文章
“难老难能——张难先事迹特展” 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开幕的相关文章
奋斗情·青春志——守护万家灯火
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一生一梦》致敬23位“两弹一星”元勋
福建福州:市民花海公园踏秋赏花
国家邮政局:全国快递业务收入9个月超万亿元
学习进行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民族团结的故事
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华侨大学协同中心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