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首起虚拟主播“中之人”违约纠纷案宣判
虚拟形象属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中之人”违约应担责
本报讯 (记者王伟 通讯员吴亦为 孙扬)虚拟主播通过直播、发布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与观众互动、聊天,是由技术人员通过虚拟数字技术打造的二次元虚拟形象,由真人演员提供动作、声音、情绪等,其中二次元虚拟形象被称之为“皮套”,真人演员被称作“中之人”。日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审理了全国首起虚拟主播“中之人”违约纠纷案,判决“中之人”擅自违反合作协议停播应承担违约责任。
2022年9月,史某与MCN机构苏州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虚拟主播签约合同》,约定史某于指定平台使用公司为史某提供的虚拟形象“乘黄”开展直播。合同还约定了史某每月最少直播时间和开播天数,如主播单方面提前解约构成根本违约,须支付违约金。
2023年7月,因史某长达3个月未直播,且经多次提醒仍不直播,公司向史某发送违约通知,明确解除合同并要求其支付违约金4万余元、虚拟形象损失1万余元。双方协商无果,公司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虚拟形象“乘黄”使用不依赖史某面部特征、姿态、表情,更换自然人也可完成对形象的驱动,直播内容限于互动、演唱,未体现“中之人”独特的表演方式,且在直播时长、粉丝数量、打赏用户集中程度等方面均无法表现出粉丝受众对“中之人”高度黏性。虚拟形象“乘黄”与史某不具有“身份同一性”,具备复用价值。
史某于合约期内自行停播,影响虚拟形象的塑造及其价值增长可能性。综合考量虚拟形象使用价值及违约行为对虚拟形象价值的贬损,法院酌定因史某违约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为4000元。
最后,法院认为合同约定违约金数额过高,酌情调整为7000元,同时扣减公司未向史某发放的直播收入,判决双方合同解除,史某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6200元。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民一庭(苏州互联网法庭)庭长、员额法官吴娅认为,案涉虚拟形象属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中之人”擅自违反合作协议停播应承担违约责任。
吴娅表示,本案涉及真人驱动型虚拟主播,主播与虚拟形象是否具有“身份同一性”直接影响损失范围。流量贡献度是“身份同一性”的判断标准,流量贡献度可根据虚拟形象价值、形象驱动方式、整体组合直播内容、方式及演出效果等因素具体认定。在不具有“身份同一性”的情况下,虚拟形象价值贬损应考量虚拟形象制作费用、合同履行期限、采取复用措施路径、复用必要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除虚拟形象价值贬损的直接损失外,违约方还应对MCN机构采取复用措施合理期间的可得利益损失予以赔偿。(工人日报) 【编辑:王超】 新闻结尾
吴木结悲绪未发,独坐孤单怨秋风是什么生肖,马上揭晓落实(今日/科普)的相关文章
最高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英雄烈士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的相关文章
沈阳文旅交流活动聚焦城市更新 五项目签约促文旅融合
全国女子曲棍球锦标赛在杭开赛 中国女曲队员亮相
财政部:打好新老政策“组合拳”,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一习话·清澈的爱丨“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张颂文:演员要自律,要更加严格地约束好自己
探访中国西北最大绿色低碳铝制造生产线